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园区)发展现状
2012-03-22 00:00: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已经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网络纵横的格局。目前,全国再生资源行业共有回收网点20万个,回收利用加工企业1万多家,从业人员1800万人,再生资源行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发展模式上都取得了很大进步,节能减排效果日益显著。

  2010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废弃电子电器产品、报废汽车以及报废船舶,共八大类别的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1.49亿吨,比2009年增长了585.9万吨,增幅为4.1%。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值达5 069亿元,较2009年的4471亿元增加了599亿元,增幅达到13.4%,超过2010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近3个百分点。随着再生资源行业的逐步发展,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行业规模较大、回收体系较完善、产业集群基础较好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基地)。

    原料聚集型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这类园区多是由于历史原因,多年前就开始了走街串巷的废旧物资收购,原料收购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了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逐步形成了回收利用一体化的再生资源园区。如安徽界首从各家收购废旧铅酸电池开始逐步发展成了规划占地面积15000亩,现已建成5400亩,年产值60亿元,将打造以再生铅回收、冶炼和铅的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园。湖南汨罗通过历史收购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逐步发展成为省级工业园,形成以废铜、铝、不锈钢、塑料、橡胶等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为主,总投资69亿元,占地27000亩、再生资源年回收量400万吨、总产值300亿元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产业拉动型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这类园区多数是由于地方产业发展对原料的大量需求,不断形成再生资源的聚集和加工利用,从而形成与地方工业互动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和园区,如湖北谷城,由于中部汽车工业带对铅酸电池、钢铁压铸零部件、铝制零部件的需求,逐步形成了以废铅酸蓄电池加工利用一体化、废铝加工利用一体化和废钢铁加工利用一体化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政策监管型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由于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对特殊品种的管理政策形成了以政策监管为主导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园区),如青岛新天地是以国家对危险废物和电子废弃物的监管政策的落实,成为我国第一家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逐步发展成为以危险废物和电子废弃物加工处理为特点,多种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共同发展的综合性静脉产业园区。

  另外,由于国家对进口再生资源试行“圈区管理”政策,国内也出现了一批以进口再生资源“圈区管理”试点园区为起点,逐步向国内综合性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方向发展的产业园区(基地),如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大连国家生态工业园等。

    技术推动型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这类园区由于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从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单个项目开始,以关键技术为核心推动力,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回收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关键技术为核心推动力、以多元化回收网络为基础保障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基地),如格林美“城市矿产”循环产业园,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引导、以技术为支撑的理念,项目建设全部选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并注重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建立了中国自主的电子废弃物、废旧电池和报废汽车等“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拥有120余项核心专利(包括多项国际专利)、50余项国家标准,居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中国电子废弃物、废旧电池与报废汽车循环利用的技术先导园区。建立了电池回收箱、电子废弃物回收超市、3R循环型社区回收超市和及三大市场四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专业化再生资源产业园区

  这类园区多是由1~2个再生资源品种的加工利用产业链条为核心形成的专业化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园区(基地),如上海燕龙基再生资源产业园、山东临沂废塑料产业园、宁波金田废铜产业园、山东金升再生金属产业园、邳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铅产业集聚区、浙江桐庐大地循环经济产业园等。

  加快制修订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相关标准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务院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纲要提出,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模式。加快制修订与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有关的标准,建立健全低碳产品标识、能效标识、再生产品标识与低碳认证、节能产品认证等制度。落实和完善有利于清洁生产的财税政策。构建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平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攻克一批关键性技术难关。建立能源计量监测体系,加强对重点能耗企业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建立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严格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生产许可管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到2015年,清洁生产新技术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一批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生产过程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大幅降低。

上一篇: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产业科学发展
下一篇: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