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日照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对策探讨
2010-01-21 00:00: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日照市地处山东半岛南翼,是一座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海岸线100公里,总人口280万。该市于1999年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根据“环境优势突出”和“经济欠发达”这一基本市情于2001年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在不同层面、不同产业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2002年被列为山东省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市,2004年被批准为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世界大奖“联合国人居奖”。
    目前,日照市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步构筑起了一、二、三产业之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体系,并设立了全国首家废物最小化俱乐部,截止目前全市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已发展到了40多家,直接产值达5亿多元,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
 
    1.日照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日照市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从“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三个层面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实践活动,在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领域,不断提高循环经济试点水平,实现了循环经济由理念到实践的转变,达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1.1打造企业内部“小循环”,培育生态企业,构筑区域循环经济微观基础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单元。针对传统“末端治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日照市充分发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实行对环评、建设、生产、污染治理的全过程控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强环境管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物质、能源的梯级利用,实现了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通过加强对新建项目的审核把关和传统企业的改造提升,逐步把企业引入循环经济发展轨道。
 
    (1)加强对新建项目的审核把关,注重循环经济理念
 
    针对新建项目的审核,日照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认真行使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凡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项目一律拒批。近年来先后拒绝重污染项目近百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10多个,同时还要求新建项目在设计、建设、生产全过程中严格落实循环经济规范,尽可能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环保技术,并对新建重点企业要求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拓宽技术体系,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如日照森博浆纸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主要生产漂白木浆和纸板,一期工程总投资29.3亿元人民币,在项目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念,最大限度实现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项目用于环保设施的投资达4.3亿元。由于采用了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工艺各环节实现了副产品和废物的相互利用,形成系统内部循环链,使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均优于国家标准。据测算,该企业木浆废液碱回收率达到98.5%,能源自给率达到80%,单位产品能耗仅为国内同类企业的40%。
 
    (2)推进传统企业的技术改造提升,逐步将其纳入循环经济发展的轨道
 
    针对不同类别的传统企业,日照市采取了不同的改造措施。对那些规模小、消耗高、效益差的企业,令其分期分批关停并转;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按循环经济的规范要求进行生态化改造。近两年先后有16户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或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如,日照酒业有限公司于03年投资300万元对酒渣进行综合利用,产生的沼气每日可发电5000度,沼气燃烧产生的热量用于锅炉助燃和肥料烘干,每天可节约煤炭10吨,剩下的废料加入动物毛发碱化分解还能制成绿色肥料,年利用废酒糟4万吨,可生产有机固态肥3万吨,液态肥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循环经济的实施使企业不仅收回了投资,而且变废为宝,年增收利润200多万元,欧盟环保专家现场考察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主动提出将其纳入中国—欧盟EST合作项目;日照泰山洁晶生化有限公司投入1200万元建设废水厌氧深度处理设施,排放废水CODcr100mg/l左右,国家以此为依据,修订了《柠檬酸行业污水排放标准》,投入800万元安装了4台500千瓦沼气发电机组,利用废水处理产生的沼气发电,每天可发电4万多度,再利用沼气发电的废气把压榨后的菌丝体进行烘干,使菌丝体由废弃物变为蛋白饲料,同时沼气发电的循环冷却水回用于生产,每天可代替蒸汽24吨,公司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各项物耗、能耗指标也在国内同行业居领先水平。
 
    1.2依托生态工业园区,在产业链上锻造“中循环”,构建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与载体。日照市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积极引进与现有企业配套互补的项目,通过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延长和拓宽生态工业产业链,积极构筑产品和废物加工链,推进园区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有机产业链网,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园区内废物的零排放。如在日照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上,为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该市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加以设计,在园区启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区域认证工作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首家生态企业协会(也叫废物最小化俱乐部),加强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形成了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园区内岚桥常青木业公司的废板材被森博浆纸公司用作木浆的生产原料;日照发电厂的粉煤灰和废渣被大宇水泥等企业用于生产新型建材,余热水被用于工厂化海产品养殖;凌云海糖业公司的废糖蜜被酒厂用作酒精生产的原料等等,促进了企业间的协调发展。现在该园区作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已被中欧环境合作计划(EMCP)工业发展项目委员会批准,列入了“中欧环境合作计划”工业项目。
 
    1.3推进“大循环”,打造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循环型社会
 
    在积极构筑“小循环”“中循环”的基础上,日照市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着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积极打造循环型社会的“大循环”。据统计,“十五”期间日照市GDP年均增长为15.2%,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了5倍,占GDP的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全市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与2000年相比,2005年该市的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9.02%和14.89%,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分别下降49.61%、31.76%和40.16%。目前该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在山东省排名第一,在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名列第六。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该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
 
    循环经济理念已经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城市,一些社区改进了生活垃圾回收处理体系,将原来单一的生活垃圾回收箱改为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回收利用两种,可用的生活垃圾由该市40多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回收利用;在农村,岚山区安东卫北村把以前随意丢弃的废旧塑料回收做原料,从事绳网加工,年消化旧网绳、饮料瓶、地膜等废旧塑料1万多吨,生产绳网1.2万吨,从业人员1000多人,年创利税200万元,人均增收1000元。循环经济所带来的综合效益日益被全社会重视。
 
    1.4农业循环经济效益明显,发展前景广阔
 
    日照市选择了16个乡镇、31个村庄开展生态示范乡镇村建设,引导农民进行秸秆青贮、建造沼气池、利用太阳能,推广种植、养殖、能源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如该市五莲县作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立足生态优势,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农村生态保护和农产品质量提高互相促进的路子,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着眼于资源循环利用,该县实施了以“一头挑着种植业、一头挑着加工业”为内容的畜牧业“扁担”工程和以秸秆还田、秸秆青贮氨化等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沃土”工程,实现了土壤有机质的持续增加和种养加一条龙的良性循环。曾经被视为垃圾的秸秆、山草,经过“过腹加工”转化成了“肉”和“奶”,加上秸秆粉碎还田、秸秆气化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县每年可转化山草、作物秸秆30万吨,转化粮食10万吨,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提供有机肥110万吨,全县土壤有机质达8.2‰。同时,该县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建起沼气池近4000个,利用畜禽粪便、废弃秸草发酵后生成清洁能源—沼气,而沼渣又是农业生产绿色、优质的有机肥料,从而构建起“畜—沼—菜(果、渔)”的生态循环链。该县许孟镇在瓜菜生产中推广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年转化利用秸秆2.5万吨,生产各类无公害蔬菜5万吨,成为“中国西葫芦第一镇”。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该县农民纯收入年递增超过11%。
 
    2.日照市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发展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增长的矛盾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要增加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对工业项目要进行选择,就可能在短期内失掉投资机会,影响经济增长。日照市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新兴城市,需要加快经济发展,加之半岛城市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日照市的发展压力、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日照作为沿海欠发达城市,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低、政府调控能力不强,就业压力大,居民收入水平增长不快,在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经常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两难”选择。
 
    2.2政策不够完善,经济手段缺乏
 
    目前日照市在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主要以政府宣传引导为主,采取制定规划和层层签订环境目标责任书等政策手段,但助推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手段较为缺乏,主要采取对所有排污企业都征收排污费的办法,以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企业虽然因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减污并少缴排污费,但一般会增加运行成本,对循环经济企业起不到有效的激励作用。由于地方财力不足,作为国家和山东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地方政府没有给予循环经济型企业税收优惠的权利,对一些不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也无能为力。如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量转化,由于电力垄断政策,一些企业通过循环经济产生的多余电能难以上网外供,制约了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该市的实践来看,在没有政府补偿和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很少有企业会主动发展循环经济,如何采取有效的经济手段是推动日照市循环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2.3规划落实缺乏强制性
 
    为推进该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该市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其中经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的《生态市建设规划》、《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对促进循环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从性质上仍属于指导性的规划,缺乏城市建设规划那样的强制性,推进落实规划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2.4技术创新能力弱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形态,需要科技和人才作支撑。该市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该市高素质的人才比例偏低,科技研发、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大部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低,科技创新能力弱,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水平不高,获得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技术难度大,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3.日照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探讨
 
    3.1大力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形成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在大众层面,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循环经济理念的教育活动,提高大众对循环经济理念的认知程度;在政府领导层面,采取聘请相关专家的手段,对领导干部进行循环经济理论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资源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在企业层面,大力倡导绿色经营和绿色生产,总结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提高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的效益,使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成为企业家的自发选择;在社会生活层面,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和环保志愿者活动,在新闻媒体开设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专题栏目,引导全社会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观念,最终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循环型社会的理念在全社会得以推广,并逐步把其转变为社会大众的自觉行动。
 
    在广大农村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动生态农村建设。在农田的层次上,应充分发挥日照市气候及水土优势,综合运用各种高新及生态技术,选育良种,间种、套种、轮种,乔灌草混种,池塘混养,基塘系统等分层多级利用空间、时间、及营养生态位,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发展水产、蔬菜、花卉等地方特色生态农业;养地用地相结合,长效速效相结合,施用有机无机复合肥,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者用于造田;应用生物防治、生境调控和遗传工程等综合防治有害生物,保护农田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在农业层次上,应建立种植、养殖、水产、园艺、林业、副业、加工业、废物利用转化、再生及资源化等的农业网络化体系,促进物流、能流、货币流、信息流的畅通,实现人与生物在小尺度的生境内和谐共生,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全方位地发展。在农村层次上,应着重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支柱企业为主体,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各种无污染、低环境影响的绿色食品、纸业、药业、饲料业、肥料业及生物质制品的生产、加工,实现种植一养殖一加工一贸易一条龙,并创造出区域的名优特品牌。同时还应在节能(秸秆还田)、清洁能源(沼气)、生态交通、生态人居以及人口控制、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同步做好配套建设,以推进生态农村的建设。
 
    3.2 强化规划落实,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循环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法律法规建设、企业经营、资源利用和环保政策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具体细节,确保区域内循环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成立领导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的行政机构,按照《日照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日照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具体要求,把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区县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考核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在项目选择和规划布局上,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不仅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而且要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有利于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3.3推进循环经济制度创新,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框架和法律体系
 
    实践表明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仍然只是在技术层次上的探索,制度供给不足,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内在动力。所谓制度创新就是建立与循环经济社会体系相适应的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利用经济和市场的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沿海中小城市在经济社会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推进循环经济制度创新,建立起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应的政策体系,是推动区域循环经济进程的原动力。
 
    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主要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等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建立合理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推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切实解决环境资源的滥用问题。要强化环境资源成本核算,用“绿色GDP”取代传统“GDP”作为衡量一个地方发展水平的标准,推动政府“绿色采购”,扩大对循环经济产品的需求来提高循环经济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效益,形成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良性循环。在法律方面,要以《循环经济法》为依据,以“3R”原则为指导,修订完善环保法律法规,明确消费者、企业、政府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
 
    3.4加强技术创新,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要求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沿海中小城市要加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强制淘汰高消耗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速开发资源再生技术、污染治理技术以及生态保护和恢复技术,大力发展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加大对可再生利用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地热及氢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推广力度,最终构建起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周颖,尹昌斌, 我国东部地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析与路径选择[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3(4).399~403.
    [2]张丽莉. 日照市循环经济建设基础分析及发展模式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4.
    [3]徐竟成,付兴振,. 东南沿海地区循环型农业建设模式探索[J]. 贵州农业科学,2006,34(3).116~117.
    [4]李兆前,树立循环经济模式,落实科学的发展观[J]. 环境保护,2004,16(7).45~47.
    [5]于建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130~131.
    [6]李兆前,地方政府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82~187.

上一篇:新锦华:“破烂王”的在线突破
下一篇:给废钢铁应用加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