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拍卖业的总体规模、经营能力、社会贡献分析
2007-02-14 00:00: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中国拍卖业的总体规模、经营能力、社会贡献分析

    总体规模分析

    一个行业的规模有多大?大致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占用的资本规模有多大?市场有多广?人才有多少?这三个层面其实就是行业面临的人、财和市场三大问题。这里,我们将就这三个问题对中国拍卖业的规模及反射出的问题进行探寻。

    一、资本规模适应性增长,大规模行业洗牌尚未完成

    二十年来,中国拍卖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从1993 年至今的十三年间,全国拍卖企业数量从120 余家增加到了2006 年10 月的4055 家,13年间年均增加三百余家,特别是2002-2004 年进入门坎进一步降低后,企业数量如雨后春笋不断增加,行业竞争大大加剧。

    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必然带来了拍卖业资本规模的扩张。根据2004 年和2006 年资质评定资料估计,目前整个中国拍卖业的资本规模已增长到2006 年的95 亿,较行业发展初期已有较大增长。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种行业资本规模的增长也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特点:第一,随着拍卖标的规模的增大和业务领域的扩展,部分企业的注册资本有所增加;第二,随着市场竞争和企业的优胜劣汰加剧,一批资本规模相对较大的拍卖企业开始出现。

    以2006 年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资质评定为例,参评的913 家拍卖企业的注册资产规模已达47 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个企业为511 万,大大超出了法律规定的100 万入门标准。其中,在资质评定中脱颖而出的AAA 、AA、和A级企业的资本实力更是值得刮目相看。

    对2006 年资质评定参评企业注册资本的统计也显示,行业排名前十的企业资本集中度为9%,排名前二十的企业注册资本集中度为2.4% ,而注册资本排名第一的企业注册资本则已达到9200 万,较行业初创时期企业资本规模差别不大的状况已有了较大的改变。

    这种行业中的资本增长及资本初步集中现象,一方面,是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拍卖企业的一种适应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反映了当前拍卖市场中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整合。

    事实上,较国外艺术品拍卖领域屈指可数的只有佳士得、索斯比,二手车拍卖有曼海姆,每一专业市场仅有几家屈指可数的大拍卖行的行业状况而言,国内前十不到10% 的资本集中度,恰恰是当前行业整合程度较低、整个拍卖市场较为自由的市场竞争状态的反映。根据行业发展规律,随着行业逐步走向成熟,业内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资源、市场、企业数量等方面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激烈的同业竞争,专业市场中的企业洗牌将不可避免。

    二、经营规模持续增长,市场竞争较为充分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拍卖行业的拍卖标的已从最初的执法部门的罚没物品扩大到国家政策允许流通的各种物品、财产权利或无形资产。行业经营规模保持了120% 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2005 年拍卖成交额更是达到了2530 亿。

    但是,随着增长基数的扩大,全国拍卖行业业务增长速度也开始出现放缓,从2002 年超过120% 的增速下降到2003 年的53.87% ,再到2004 年的37.4%,2005 年环比增速为29.75% 。

    这种经营规模的持续增长,得益于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拍卖行业对于业务范围的积极拓展。而增速的放缓,则预示着经过20 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拍卖业将进入一个相对调整的阶段。当然,增速的放缓,目前还不足以改变市场的上升趋势,因此,行业的调整,将是在平稳增
长中的相对调整。如何在调整中开创市场,创造新的增长点,将是未来中国拍卖行业能否获得长期持续发展甚至是新一轮高速增长的关键。

    另外,从市场竞争状况来考察,分析2005 年排名前十和前二十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行业收入总量的比重,我们发现,中国拍卖市场的市场集中度分别为13%和19.9%,这一数字,基本与行业资本集中度相当。这说明,相对市场集中度较高的金融、电信等行业,发展仅20 年
时间的中国拍卖行业仍属于较为自由的竞争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拍卖行对市场的控制力仍然有限。这种相对较低的市场集中度和较为自由的竞争状况意味着,行业整体仍处于成长阶段,相信未来一段时间中,中国拍卖行业仍将在调整中持续上升。

    三、从业规模快速增长,人才问题仍是软肋

    十余年来,拍卖行业吸引了大量杰出人才的加盟,他们有文化、有抱负、有创意,推动了拍卖行业的蒸蒸日上。

    从1997 年开始实行国家注册拍卖师执业资格制度以来,9 年间,共有7218 人通过考试成为国家注册拍卖师,从无到有,初步建立了拍卖行业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

    但是,从数量层面看,全国7000 余名拍卖师,相对于国内目前4000 余家拍卖企业仍然太少,平均下来,每家企业尚不足2 人;而从拍卖师的学历层次上讲,目前拍卖业的人才队伍基本也还停留在大专层次,全部拍卖师中,80% 为大专学历,18%为大本学历,拥有硕士及博士学历的则不足2%,仅有135 人。整个人才队伍的素质并不尽人意。

    显然,作为一个以人才为重要资源的中介服务行业,这种人才储备不足、质量不高的状况是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的。持续下去,人才问题将可能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短板。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及部分地方行业协会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有针对性地开设了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专项课程。但是,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首先依赖于企业细胞的充实,只有当拍卖企业也真正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作为重要一项
重要工作时,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成为可能。

    经营能力分析

    行业的经营能力包含了在市场中的营销水平和与企业获取收入及内部管理息息相关的盈利能力。

    一、营销水平:业务拓展取得进展,业务格局有待优化

    业务来源和业务种类直接体现了一个行业的营销水平。

    拍卖行业恢复发展20 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拍卖业的委托来源已经从最初司法机关“罚没物资”扩展到了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社会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的方方面面,拍品也扩展到了包括房地产、机动车、股权、文化艺术品、无形资产等在内的多种类别,反映出拍卖企业在业务扩展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从标的来源看,2002-2005 四年间,拍卖行业的委托来源基本稳定,30% 的委托来源于政府部门,23% 来源于法院委托的协助执行,15% 来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7% 来源于破产清算,其余18% 和7%分别来源于其他机构或个人委托。呈现出以政府和法院类委托为主的特点。

    从标的种类来看,房地产类标的一直是拍卖中的最大宗,基本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同时,股权、文化艺术品和无形资产类标的比重也呈现出稳定的小幅增长。

    这一业务来源和拍品结构显示了当前拍卖行业的两个问题:

    第一,是什么造成了当前房地产类标的成交比重的高企?我们认为,这直接源于宏观经济环境和标的来源两大因素。由于宏观经济向好,近几年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直接导致了房地产拍卖领域的火爆;而政府和法院这两个委托大户又恰恰是提供房地产标的主要委托方,间接上促进了房地产拍卖市场的上升。

    但是,房地产拍卖市场繁荣的另一面,也必然加大了整个行业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和政府、资产管理公司等委托业务的逐年减少,该类拍卖市场是否能像2002-2006 年期间高速增长?这一问题值得拍卖企业关注。

    第二,新的拍卖领域如何开拓?为避免在单一标的市场的过度依赖,争取有利的市场地位,目前,许多拍卖行都已经开始有目的地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在拍卖成交额中,文化艺术品、无形资产以及股权成交额近年来均有增长。在具体案例方面,2003 年3月世界首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浮列车冠名权拍卖以2090 万元的价位成交,2005 年天津狗不理品牌以1.06亿元人民币成交、2006 年陕西矿产权以27亿落槌等案例都反映了拍卖企业在一些细分市场中所作的努力。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尝试还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机动车、文化艺术品、无形资产及农副产品等类主要来源于社会机构和个人的标的,在2002-2005 年间,基本维持在不到整个拍卖市场20% 的水平上,拍卖业界千军万马一起挤法院、挤资产管理公司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改
善。这一方面凸显出了目前行业市场开拓及营销能力方面的不足,需要积极改变思路、提高行业素质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当前市场环境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对行业发展的困扰,例如二手车市场中税负不公平问题、部分地区产权交易所对拍卖企业的收费问题、资产管理公
司对拍卖公司逆向收费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某些等度上影响了行业市场的发展。

    二、佣金水平:比例下降是必然,做大蛋糕是关键

    佣金,亦即拍卖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也是拍卖企业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佣金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企业经营能力的强弱,也直接影响着拍卖企业当年的经营成果。

    当前,我国拍卖行业的佣金水平在总量上仍保持增长,2003 年比2002 年增长40%,2005 年比2004 年增长17%,但在佣金比例上已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佣金比例下降的原因,第一,是各种规范出台后对拍卖人佣金收取开始有了明确限制。对于佣金比例,目前,除《拍卖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委托人、买受人与拍卖人对佣金比例未作约定的,可向委托人、买受人各收取不超过5%的佣金外,2004 年11 月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中还对佣金收取比例进行了超额累退的分段限定,最高一档为5%,且只能向买受人单方收取,令拍卖行的佣金收取比例大打折扣。

    但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为了获得委托,纷纷调低佣金水平,直接促使行业中的佣金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在资质评定2002—2005 年的样本中,佣金比例远未达到买卖各收5%的水平,而基本保持在2.8% 左右。

    目前,即使是佣金水平相对较高的艺术品拍卖中,双向佣金合计也不足6.8% 。一些省份,如浙江,2004 年平均佣金水平已由2003 年的1.29% 下降到1.15% 。个别地区甚至发生零佣金现象,出现了恶性竞争的苗头。

    佣金水平的下降,使得拍卖行业的利润水平逐渐向社会平均报酬率靠拢。拍卖行业“一槌吃一年”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客观上讲,这正是市场准入放开后的竞争的必然结果。但在这个过程中,拍卖行业需要谨防低层次的恶性竞争,通过积极开拓,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共同把蛋糕做大才是应对佣金下降的上策。

    三、利润水平:利润增长优于佣金增长,内部管理对冲佣金比例下降

    利润是拍卖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体现。利润率的高低则体现了企业经营的效率。

    影响利润水平的因素主要有营业收入和成本两项。就目前的成本状况而言,拍卖行业的成本项目相对简单,主要有人员开支、管理费用、业务费用等,因此,扣除成本和应交税金后,净利润占佣金的比重相对较高,保持了较好的盈利能力,在财务上属于“核小肉多”的典型。

    在行业佣金水平下降的背景下,如何控制开支,节约成本,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成为决定企业利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2-2005 年间,尽管行业佣金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是与佣金总水平持续上升相对应,拍卖业的利润总额仍有上升,且利润年平均增长的速度高于佣金年增长速度,间接反应了拍卖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社会贡献分祈

    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小行业撬动大市场

    拍卖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中介服务行业,从1986年恢复发展的那一刻起,就以其特殊的方式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其独特的贡献。

    首先,拍卖业通过其独特的价格发现机制,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2002-2005 年,通过拍卖合计实现了价值6830 亿元各类标的的交易,实现佣金收入151 亿。约占该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

    同时,拍卖行业通过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提高了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带动了相关行业的经济增长。

    此外,拍卖行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大约吸收了近十万劳动人口的就业,同时相当一部分拍卖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吸收残疾、复员等类人员加入企业,有力地支持了社会劳动就业。

    小行业,大市场,正是整个拍卖行业的写照。

    二、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依法纳税,税负适当

    拍卖行业作为中介服务行业,主要依据佣金收入缴纳营业税及附加,不考虑各种税收优惠,大致营业税负约为5.5% 。据统计,2002-2005 年中国拍卖行业平均营业税负约为5.3% ,高于同为第三产业的铁路运输业2002 年3.25% 的营业税负水平以及餐饮业2002 年4.68% 的营业税负水平。

    四年中,拍卖行业分别缴纳了约1.5 亿、1.9 亿、2.1亿和2.4 亿营业税及附加,平均增长达20%,高于全国营业税收16% 的增长速度,分别约占当年全国营业税收的0.06%-0.07% 。尽管所占比重较小,但与拍卖行业规模基本相称,拍卖行业以其诚实守信,依法履行了纳税义务。


    除营业税及附加外,拍卖行业另一个主要税种就是企业所得税。

  
  2002-2005 年,中国拍卖行业共缴纳了约9.2 亿元所得税,约占同期全国企业所得税收的0.05%-0.07% 。与营业税及附加相加,中国拍卖行业的宏观税负约为11.7% 。与2002 年社会服务业12.1% 的宏观税负大致相当。

  因此,从总体上看,拍卖行业目前的税负水平与其发展状况是相称的,企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通过缴纳税收履行了社会公民的义务。当然,随着市场和业务领域的发展,一些之前不太明显的税收问题也开始呈现出来,比如二手车市场税负不公平问题、文化艺术品市场个人所得
税收取问题、拍品增值税收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有对拍卖行业业务性质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也有相关法规制定时的历史原因,但它们确实已成为困扰行业市场拓展的因素,倘若能顺利解决,有利于简化税收程序,放水养鱼,推动整个拍卖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自《中国拍卖》2007 年1 月号)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捐书献爱心共建新农村